蒋介石败退台湾后,反省失败教训,想到国民党简直让共产党渗透成了筛子,不禁长叹:天下何人不通共! 不料想,他自己在数年后也动了通共的念头。 1 老蒋后来的几大重兵集团里,傅作义的秘书阎又文、白崇禧的秘书谢和赓、胡宗南的秘书熊向晖、卫立煌的秘书赵荣声,统统是共产党的卧底。 几位秘书表面的上司是各自长官,实际的共同领导是周恩来。 他们给长官起草重要文稿,有时会得到周恩来的指点。 阎又文遇到过一次。 那是1946年9月,傅作义在绥东战役占了便宜,很得意,吩咐阎又文起草一封信给毛泽东,公开发表,“长自己...
蒋介石败退台湾后,反省失败教训,想到国民党简直让共产党渗透成了筛子,不禁长叹:天下何人不通共!
不料想,他自己在数年后也动了通共的念头。
1
老蒋后来的几大重兵集团里,傅作义的秘书阎又文、白崇禧的秘书谢和赓、胡宗南的秘书熊向晖、卫立煌的秘书赵荣声,统统是共产党的卧底。
几位秘书表面的上司是各自长官,实际的共同领导是周恩来。
他们给长官起草重要文稿,有时会得到周恩来的指点。
阎又文遇到过一次。
那是1946年9月,傅作义在绥东战役占了便宜,很得意,吩咐阎又文起草一封信给毛泽东,公开发表,“长自己的志气,灭对方的威风”。
阎又文是共产党员,写这样的文章,怎么落笔!他通过联络员向组织汇报,李克农请示后,周恩来指示:“要骂得狠些,要能够激起解放区军民的义愤,要能够导致傅作义狂妄自大的结果!”
阎又文有了底,通篇文章措辞尖锐,骂得够狠。
傅作义很满意:“只有又文写的东西才和我的思想最吻合,他所用的语言就像是我要说的话一样……”
阎又文的大作不仅登上了国民党报纸,毛泽东要延安的《解放日报》也全文转载,以“激起解放区军民的义愤”。
北平和平解放后,傅作义到西柏坡拜会毛泽东,阎又文随行。毛泽东对阎又文说:“好啊!阎又文,你的文章写得很生动啊。”
谢和赓的命题作文另有玄机。
1938年3月,白崇禧要向国军师长以上军官训话,题目是《军队政工与群众政工之关系》。他把写稿任务同时交给三位秘书:谢和赓、程思远和黄启汉,每人一篇,谁写得出色用谁的。
他要考考三位秘书。
谢和赓熬了三个晚上,写出一万多字,心里没底,通过李克农把稿子送请周恩来赐教。
讲稿经过周恩来之手,气象一新,更加符合白崇禧作为军训部部长的身份、立场和格局。
白崇禧当然识货,训话就是这篇稿子了。此后他对谢和赓更加器重。
谢和赓投了共,他的恋人王莹早就投了共。他俩是在救亡演剧队到第五战区演出时认识的。王莹那时已经是大明星了。两人恋爱很久后,才惊喜发现彼此都是共产党。
救亡演剧队不止王莹一个共产党,外人都知道领队金山是大名鼎鼎的电影皇帝,没人知道他是老资格的共产党员。
第五战区长官李宗仁和白崇禧对金山、王莹的爱国热情与艺术才华都十分欣赏。尤其对金山,他们发现这个大明星不仅懂艺术,而且很有政治头脑与才干,有着广泛深厚的上层社会人脉,是个出色的社会活动家。
1949年蒋介石下野后,李宗仁派张治中率领代表团与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他特别安排金山参加代表团,担任顾问。
于是,金山白天跟着张治中一起研究李宗仁的密电指示,商讨第二天的谈判对策,晚上秘密与李克农会面,汇报国民党的底牌与策略。
2
解放战争中,国民党起义投共的将领达到了惊人的1043名,堪称奇观。
韩练成是里面名气比较大的。
韩练成21岁那年还是一个杂牌军团长的时候,就在蒋介石的嫡系部队里出了名。
那是1930年中原大战,蒋介石的“列车行营”被包围,形势危急中,当时名叫韩圭璋的韩练成率部解围,救了大驾。
老蒋对小韩大加赞赏,听说小韩当年错过了考黄埔的机会,他一算时间,应该是黄埔三期,马上提笔写条子:“六十四师独立团团长韩圭璋,见危受命,忠勇可嘉,特许军校三期毕业,列入学藉,内部通令知晓。”
韩练成被“赏穿黄马褂”的消息很快传遍了黄埔系军官,杂牌军的团长摇身一变成了嫡系。
老蒋不知道,小韩三年前差点就加入共产党了,由于四一二政变,入党介绍人刘志丹被冯玉祥“礼送”出西北军,这事才耽误了。
韩练成一直身在曹营心在汉,1942年他在重庆又和周恩来牵上了线。
1947年莱芜战场上,韩练成配合解放军暗中起义,加速了李仙洲集团的被歼。接着,他居然又跑到南京。蒋介石对他不但不怀疑,反而称赞他是“莱芜战役唯一生还的英雄”,说“如无过人的胆量和超群的智慧,怎么能从陈毅铁桶似的包围中逃出来呢!”称赞他“一俟跑出,即刻返京,极其忠勇可嘉。”
何应钦一直怀疑韩练成是共产党,但没有证据,后来耍手腕把韩练成调到甘肃担任保安旅旅长。韩练成趁机到了解放区。
蒋介石听说后,指着何应钦大喊:“都是你们逼的!如果不是你们贬他一个中将当旅长,他怎么会走!”
蒋纬国在1996年还大发慨叹:韩练成“是潜伏在‘老总统’身边时间最长、最危险的共谍。”
3
国民党阵营的投共是全方位的。
不仅政界、军界、文化教育界的精英纷纷投共,甚至财经界的精英也在投共。
陈立夫跑到台湾后写回忆录,专门写了一节:“冀朝鼎阴谋之得逞”。他写道:“在抗战胜利后,我们每步棋都走错了”,“都是冀朝鼎给宋(子文)出的坏主意”。照这语气,他把国民党经济失败的锅都甩给了冀朝鼎。
冀朝鼎是何方神圣?
冀朝鼎清华毕业,赴美留学获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博士论文《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出了名,李约瑟称赞此书:“ 可能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历史上探索发展变革的最杰出的英文著作。”
冀朝鼎回国后担任了孔祥熙的私人秘书,深得孔祥熙和宋子文的信任器重。不过这两人都不知道,冀朝鼎1927年就在国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回国后一直秘密接受周恩来的领导。
宋子文担任行政院长后,实施了一系列急功近利的经济措施,加速了国民党的失败。陈立夫认为:“这都是冀朝鼎替宋出的坏主意”。
陈立夫在回忆录里说,他在抗战期间就知道冀朝鼎和共产党有关系。他让中统给孔祥熙打了招呼,孔祥熙得信后,半夜把冀朝鼎叫去当面质问。冀朝鼎说:“老伯,我跟随您这么多年,您看我像不像共产党。”孔祥熙沉思良久:“我看不像。”
冀朝鼎收入丰厚,却生活朴素。他花重金收购了许多流散的珍贵文物,不为个人私藏,立意要捐给国家。
1963年冀朝鼎突发脑溢血去世,夫人罗静宜遵照他的生前愿望,将475件珍贵文物悉数捐献给故宫。各位到故宫参观,如果看到一件造型别致优美的“蚰龙耳围足”宣德炉,那就是冀朝鼎捐献珍品中的一件。
4
张治中率金山参加和谈时,他想不到李宗仁指定的顾问居然是共产党。张治中后来也投了共,他得知金山的真实身份时,惊诧不已:“你可真是个好演员啊!”
张治中的惊诧不止于此。1949年11月,张治中和邵力子、刘斐等原国民党高级官员接到周恩来邀请参加宴会,他们意外看见了熊向晖:“这不是熊老弟吗?你也起义了?”
更意外的是,周恩来哈哈大笑:“他不是起义,他是归队。”
张治中深受触动,晚上回去就给过去的东家蒋介石写了一封信,大发感慨。
5
其实,火候到了,蒋介石也需要能通共的人,他想和共产党打交道了。
蒋介石看中了曹艺的胞兄。
在1043名国民党起义将领中,少将曹艺的名气并不大。他在大革命时期就加入了共产党,长期潜伏在国民党军中,抗战时在远征军当汽车团团长,功绩卓著,由史迪威亲荐晋升少将,后任联勤总司令部副司令,1949年5月起义。
曹艺原名曹聚义,胞兄曹聚仁,以文章闻名。曹聚仁和弟弟一样,既通蒋,又通共。上世纪五十年代,定居香港的曹聚仁被蒋介石看中,派往大陆与共产党联络。
大陆作家叶永烈在台湾涵碧楼纪念馆看到有关曹聚仁秘密使命的如下说明词,应该是根据台湾当局公布的档案材料写成的:
“民国四十五年(1956年)七月,蒋公亲点香港作家曹聚仁前往北京,周恩来在颐和园与曹见面,提出‘国共合作’,‘只要政权统一,其它问题都可以坐下来共同商量安排’的构想。”
“民国四十五年十月三日下午,毛泽东接见曹聚仁,毛对蒋的态度,已从蔑视转向容忍,并承认他在中国现代史上的作用,并有‘准备和自己的政敌握手’的想法。”
经过近十年沟通,到了1965年……
“民国五十四年(1965年)七月二十日,蒋介石、蒋经国父子在涵碧楼,听取曹密访北京报告,形成一个与中共关系和平统一中国的谈判条款草案,当时称为‘六项条件’。其中第一条即为蒋介石仍为中国国民党总裁,可携旧部回大陆,也可以定居在浙江省以外的任何一个省区;北京当时建议以江西庐山作为蒋介石的‘汤沐邑’,意即台湾最高长官在中国大陆的起居与办公之地。”
“汤沐邑”本指周朝的诸侯朝见天子时,天子赐以住宿、斋戒沐浴的封邑。这应该是深谙中国历史的毛泽东信手拈来,用在此处,亦庄亦谐,真是妙用。
据说曹聚仁这次赴台前,先到北京,面见周恩来。周恩来托曹聚仁转交给蒋介石一封信,信的内容是“一纲四目”。“一纲”是:只要台湾回归祖国,其它一切问题均按蒋介石意见处理。“四目”是:第一,台湾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台湾所有军政大事安排等均由蒋介石全权处理。第二,所有台湾军政及建设费用,不足之数,中央政府拨付。第三,台湾社会改革从缓,待条件成熟,亦尊重蒋介石意见,和台湾各界人民代表进行协商。第四,国共双方要保证不做破坏对方之事,以利两党重新合作。信中,还附有毛泽东写给蒋介石的一首《临江仙》词,内中的“明月依然在,何日彩云归”,表明了毛泽东期待蒋介石归来。
曹聚仁与蒋氏父子在涵碧楼商定了六项条件后,立即返回香港,将谈判情况及六项条件报告给了中央。如果依这“六项条件”继续推进,和平统一前景已然可期。
只是世事难料,不久形势大变,曹聚仁的秘密使命就此中断,蒋介石投共返回大陆的最后一步没有能迈出,令人扼腕叹息。
不过,时势造化,斗转星移,将来总要有人迈出这命定的一步。